【编者按】途牛配资
6月23日,《粮满仓·好丰光》大型融媒报道网络主题宣传活动正式启动,立足全国视野,聚焦山东特色,从“米袋子”“菜篮子”“鱼篓子”“智慧种”“新农人”等角度入手,全面展现山东在农业增产、农民增收、产业升级、乡村振兴等方面的亮点和成绩,为加快推进农业强国建设、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有力支撑。活动期间,将在微博、抖音等平台开设话题,邀请广大网友积极参与互动,不断呈现山东发展绿色新质农业和乡村全面振兴新局面。
即日起,大众网·海报新闻推出系列报道《粮满仓·好丰光》之“新农人”,聚焦新理念、新技术、新业态,展现山东人才兴农新路径。
海报新闻记者 张勇 刘涛 李继展 苏鑫 菏泽报道
连日来,鲁西南地区持续高温,土地面临干旱考验。然而,在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左营镇的2000多亩玉米田里,连片的玉米却茎秆挺拔、叶片翠绿,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。“多亏了这全自动卷盘式喷灌机和滴灌系统,再旱的天也能保证玉米喝上‘及时水’。”种粮大户王斌蹲在田埂上,拨开叶片查看苗情,黝黑的脸上难掩自信。
这位“90后”新农人途牛配资,正用科技的力量改写着“靠天吃饭”的老传统。时间回溯到2009年,在外打工的王斌回乡过年,看到村里因年轻人外出而闲置的农田,心中颇感不适。“土地是咱农民的根,荒着太可惜了。”他暗下决心,要将这些地盘活。当年,他流转了40多亩土地,成为了一名“新农人”。
“那时候3万多块钱装在兜里,走两步就想摸摸,生怕丢了。”回忆起2009年第一次收获,王斌至今记忆犹新。刚结婚的他,不甘心一辈子打工,带着对土地的执着,承包了40亩农田。第一茬小麦收获时,9毛多一斤的价格,让他到手3万多元。对当时的王斌来说,这就是天文数字。
凭借坚韧不拔的劲头,王斌的种植规模逐年稳步扩大,从最初的40亩发展到如今的900亩,他将汗水挥洒在田间地头。2019年,粮食市场行情尤为喜人,小麦价格达到每斤1.34元,玉米则高达1.45元,900多亩地的玉米销售收入超过150万元。“那一刻,我们真切地感受到,土地里真的能‘刨’出黄金。”
然而,种粮之路并非一帆风顺。2021年8月至9月,连续一个多月的降雨导致低洼地块积水深达一米半,这不仅造成农作物减产,更使收获工作变得极为困难。“那时我才深刻意识到,传统种田方式的抗风险能力实在太弱。”这次经历使王斌更加坚信科技的力量。
此后几年,他陆续引进了全自动卷盘式喷灌机、滴灌设备,还用上了无人机巡田和智能监测系统。随着科技深度赋能农业种植,王斌的种植规模逐年扩大,从最初的50亩、100亩,到如今的2000多亩。更为重要的是,他的种粮方式也在悄然改变。
无人机在田间掠过,既能精准喷洒农药,又能实时传回苗情数据;智能监测终端埋于地下,土壤墒情、肥力变化一目了然,施肥浇水得以按需供给。“就像给庄稼‘私人定制’呵护,效率比以前高多了,2000多亩地,几个人就能轻松管理。”王斌算了一笔账,在科技的加持下,人力成本降低了三成,玉米亩产也稳定在1300斤左右,远超传统种植水平。
如今,王斌的农田已成为当地的“科技示范田”。看着连片的玉米在高温中依然茁壮,他对丰收充满期待:“以前总说‘汗珠子摔八瓣,才能换来粮满仓’,现在科技让‘汗珠子’真正变成了‘金豆子’。种粮有奔头,我要一直干下去!”
眼下,丰收的画卷正在田野间徐徐展开,在菏泽,像王斌这样的新农人正在不断增多。他们带着新理念、新技术回到田间,让古老的土地焕发新活力,也为乡村振兴的底色增添亮丽色彩。相信在不久的将来,沉甸甸的玉米棒子将装满粮仓,为乡村振兴绘就浓墨重彩的一笔。
鑫东财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